
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是临港区三大优势产业之一,全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3家,但主要经济增长点集中在航天航空、特种装备等领域,怎样让碳纤维实现从“卫国”到“为民”的角色转变,补齐民生领域的应用短板,今年,临港区投资5亿元建设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区,新建厂房16万平方米,其中民用复材板块吸引光轩树脂、庚鑫复材等多个优质民用项目卡位入链,着力推动碳纤维产业链不断向中下游尤其是民用领域延伸。
走进碳纤维产业园的民用复材生产区,光轩树脂研发的高性能碳纤维专用树脂系列产品已投入试生产。这类专用树脂就像复合材料的“粘合剂”,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等高端工业领域。
北京化工大学研究员李刚:“我们现在大概有五六十种,民用领域应用产品,因为它要讲究低成本,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,比如说低温固化的,或者是快速固化的,像五分钟成型的,相当于降低能源消耗来降低成本。”
为了打造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、服务链,临港区在持续支持拓展纤维做强“龙头”的基础上,加快制定支持碳纤维产业链向民用领域延伸的扶持意见,广泛开展国内外招商引资活动,不断寻找产业链民用领域“空白点”,综合运用以商招商、产业链招商等方式,吸引优质民用项目卡位入链、填补空白。作为首批入驻园区的企业之一,庚鑫复材主要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和旅居车的研发、设计和生产,副总经理姜子健告诉记者,汽车轻量化是市场的必然趋势,相比传统车型,碳纤维结构的房车能减轻自重30%,市场前景广阔。
威海庚鑫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子健:“我们选用了用碳纤维的这种六面一体式组装的项目,使一个钣金焊接完成,可能是需要1.5吨的产品;我们用碳纤维以700公斤的重量,包括预埋件的重量加在一起700公斤,我们就实现了这个功能。”
新项目投产达效,不是服务企业的终点,截止目前,共新招引及储备碳纤维民用领域企业11家,产品领域延伸到氢气瓶、高端树脂、汽车轻量化等新兴市场,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以上。下一步,临港区还要加大园区内企业、科研平台的沟通交流,加快产学研融合和科研成果就地转化,培育碳纤维上下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威海临港新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产业合作部部长许鹏程:“包括我们这几个国字号的平台、山大工研院等,我们会定期组织企业与院校平台之间展开座谈交流。包括企业在这个研发过程中有什么困难,会及时向我们碳纤维产业园反馈,园区的平台跟咱们企业是一个双向促进的作用。”
来源:威海新闻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威海工信):从“卫国”到“为民” 民用市场开启碳纤维发展新机遇